来源:经纬创投(ID:matrixpartnerschina)
内容经授权发布
近日,阿里巴巴正式登陆港交所上市。本次阿里巴巴的股份代码为9988,全球发售股份数目为5亿股,其中香港发售股份数目为1250万股,国际发售股份数目为4.875亿股,每股将以176港元公开发售。算上阿里巴巴B2B业务在2007年香港上市的经历,这已经是阿里巴巴第二次赴港上市。张勇在上市致辞中说,“之前说过有条件就要回来,这一次,香港我们回来了。”
让一个组织强大,且符合自身发展的需求和规律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,真正的方案来自于每个创始人的不断摸索,特别不容易。
阿里
马云—天马行空的演讲达人
张勇 —脚踏实地的CFO出身的CEO
马云:具有强烈个人魅力的商人
(1999-2013)
▲图片来自马云微博
1.极具说服力和个人魅力的演讲达人
在“十八罗汉会议”仅仅10个月以后,马云又说服了孙正义,手里拥有了2500万美元。
2.超前的战略眼光
但上市后的第二个月,马云突然宣布,4位高管从2008年起调离岗位,送去读商学院。
3.提前十余年部署组织传承和接班人计划
2015年开始,60后下70后上,阿里开始全面向70后交棒。2015年5月,张勇接任阿里CEO。
张勇:脚踏实地的CFO出身的CEO
(2015-至今)
▲图片来自张勇微博
2007年8月,张勇辞掉了盛大的职务,出任淘宝网CFO。但他去了才发现,淘宝的CFO不只是管财务,连业务也要管,后来甚至连COO的职位也一并给他承担了。
1.始于业绩
他在COO职务上接手集团的无线业务之后,包括手机淘宝在内的移动产品表现不俗。在张勇的带领下,阿里从桌上的阿里巴巴,变成了移动的阿里巴巴,成为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阿里巴巴。
2.马云天马行空,张勇脚踏实地
但这并不表示张勇只是一个对细节和执行有偏执追求的实干家,对战略的思考就不多。天猫团队的战斗力是被有着张勇个性的工作方式训练出来的,他的工作方式和套路影响了很多人。
3.CFO出身的CEO
随后,井贤栋出任蚂蚁金服的CEO一职。俩人成为两大集团实际的业务操盘手。而且,不仅是阿里和蚂蚁,阿里云、菜鸟等阿里体系的重要板块也都完成了至少一次的管理团队交接。
4.不怕被和马云做比较
“阿里巴巴公司我最骄傲的不是商业模式,而是今天我们的人才梯队、组织建设还有文化的发展……如果我算第一代,我们现在第五代领导人梯队建设都已经做好了。”
微软
比尔盖茨—天才程序员
鲍尔默—精明的销售员
纳德拉—富有同理心的工程师
微软创立于1975年,迄今已经换了三任CEO,第一任当然是辍学创业的创始人比尔·盖茨本盖;第二任CEO是盖茨多年“战友”史蒂夫·鲍尔默;第三任是萨蒂亚·纳德拉(Satya Nadella),纳德拉于1992年加入微软,加入微软之前纳德拉曾在微软的对手Sun就职。
比尔·盖茨:微软离破产
永远只有18个月
(1975-2000)
▲图片来自微软官网
比尔·盖茨在任CEO的25年间,是微软从0到1到10到N的过程。创始人的盖茨是这家公司文化的奠基者,一方面自由开放,一方面则进攻性十足。
1.拥抱、扩展再消灭
1995年的软件及互联网世界一片荒芜,处处都是机会。微软战胜的几个软件对手都是类似的,包括WordPerfect、网景公司都是极其专注、技术出众、口碑良好的公司。但微软掌握着当时未来的核心,操作系统,只要策略得当,就可以获胜。
2.“让对手颤抖,让同僚好战”
微软前工程师James Whittaker在今年发布的一篇博文中写到,90年代的微软,在盖茨的带领下技术领先、节奏极快、野心勃勃。在外部关系上,这头横冲直撞的资本主义野兽让合作伙伴敬畏,让对手颤抖;而在内部,野心文化盛行一时,“一定要占据重要品类的第一”成为公司所有人的追求。
3.富有而幼稚的“硅谷恶霸”与自由文化
但同样的,盖茨的程序员背景也让微软的文化氛围非常自由,倡导尊重失败,自由小时工作制、在信息层面“互通有无、共享、相互协作”、“若非必要,决不开会”等理念,这在公司发展初期显然是非常有效的策略。
鲍尔默:不管怎么样
我就是一个生意人
(2000年-2014年)
▲图片来自鲍尔默twitter
1974年,还在哈佛念二年级的鲍尔默结识了盖茨。1980年,盖茨找到了鲍尔默,并说服后者加入了尚在孵化期的微软,鲍尔默甚至担任了盖茨的伴郎。鲍尔默是微软的第30名员工,也是微软的第一位商务经理,彼时他的薪水是5万美元,并于加入的次年拿到了8%的微软股份。2000年,据推测盖茨因为诉讼而退居幕后专心研发,任命鲍尔默接替自己担任微软的CEO。比尔盖茨仍然保留董事长及首席技术官的职位。
1.内忧外患,从看树到看森林
鲍尔默开始转变自己对人的思考方式:“不要看树,要看森林”。一个显性的表现是,他从单线向微软各个部门负责人下达指令,转为邀请负责人在他的办公室围坐一圈培养友情。
2.接任者的“爸爸与妈妈难题”
尽管在后来他们修复了关系(鲍尔默离任一事,让两位老友的关系在多年后又跌至冰点),但一位经历过“三朝”的员工说,盖茨和鲍尔默身上有非常多的共同之处,他们喜欢快速决策,大喊大叫,这使得微软的每位经理看起来都一样,“有毒的员工”可以在“爸爸妈妈的斗争”中找到空隙并仍然掌握权力。
3.“我来就是帮微软赚钱的”
鲍尔默在2014年宣布辞职,这个体格健壮、大嗓门的男人在离别之时终于哭了:“或许我是旧时代的象征,我需要继续前进。我热爱所做的工作,但带领微软进入新时代的最好方式是一名能加速改变的新领导者。”
纳德拉:局内人的二次复兴
(2014年-至今)
▲图片来自微软官网
最后当选的是纳德拉,他用10页备忘录回答了董事会遴选CEO的几个问题“你的愿景是什么?实现这一愿景的战略是什么?我们要取得什么样的成功,以及我们要从哪里出发?”
1.要大胆,要正确
似乎他在处理与盖茨的问题上,也追求“稳”——纳德拉任职后,邀请盖茨以技术顾问的身份回归微软。盖茨说,他要把30%的时间用在微软上,但CEO是纳德拉。
2. 从文化入手:一致性胜过完美
在我担任首席执行官之前的几年里,我们的管理团队将太多的时间用在解释这个庞大的公司及其战略上。我们需要一种共识。我们建立起的简单框架有助于人们将公司理念贯彻下去。”
谷歌
佩奇—爱做白日梦的偏执狂
施密特—懂得商业化的职业经理人
皮猜 —温和型CEO
谷歌创立至今21年的时间,换了4任CEO。第一次是因为创始人及CEO佩奇独断专行,被投资人要求强行换掉。职业经理人施密特加入后,他开始进行商业化,在他的带领下谷歌成功上市。但随后,因为大公司病和外界竞争对手的崛起,佩奇再次介入,重回CEO岗位。阶段性目标完成后,佩奇不再满足于漂亮的财报,而是专注创新,试图寻找下一个发力的方向时,主动选择了撤退,内部提拔了与他的性格互补的皮猜担任CEO。
拉里·佩奇:最乌托邦的商业人物
与爱做白日梦的偏执狂
(1998-2001)
▲图片来自佩奇instagram
1. 谷歌真正的梦想家和推动力
佩奇一直是谷歌真正的梦想家和推动力。1999 年,大型互联网公司扩大服务器的方法已经相当普及——他们购买服务器,然后将其安装到第三方所有的庞大仓储中心,并根据面积支付费用。佩奇认为既然要按面积付费,他就要在固定的空间里安装尽可能多的服务器。于是,他拆开服务器,去掉了没有用的零件,再装到软木板里,防止线缆缠绕在一起,由此开发出了全新的轻薄型服务器。很快,谷歌就用早期竞争对手 Inktomi 支持 50 台服务器的价格支持了 1500 台服务器。因此,谷歌的搜索速度更快,其他竞争对手很快就被用户抛弃了。
2.最乌托邦的商业人物
在谷歌办公楼外面,还有一片区域专门被用于玩滑轮曲棍球,佩奇、布林和谷歌其他员工都会参与其中。他们的游戏是全身体接触,因此员工们都戴着护具,回到办公室的时候一定是汗流浃背,有时候还会有出血和淤肿。“在场上对抗创始人的时候,没有人会收敛一点。你玩得越激烈,赢得的尊重越多。”
3. 缺乏社交和管理技巧的CEO
佩奇因为缺乏社交技巧而带来了不好的名声。在产品演示会上一个缓慢加载的程序也会让他咆哮如雷,大声计时,“一秒,两秒……”。
4.独断专行被投资人终止
但另一方面这说明,佩奇愿意接受其他人的帮助了。投资人接着向佩奇和布林推荐了Novell公司CEO埃里克·施密特。
埃里克·施密特:既会写程序
又懂商业化的职业经理人
(2001-2011)
▲图片来自施密特instagram
谷歌聘请了施密特。2001年3月,他以董事长的身份加盟,并计划于8月份成为CEO。
1.制伏捣乱的前任CEO
谷歌在佩奇的管理下已经走过很长一段时间,就像曲棍球比赛+论文答辩一样。但谷歌的员工更想要像现在这样机敏、善解人意的人执掌大权。
2. 业绩说明一切
在施密特的带领下,谷歌完成了在今天看来至关重要的几笔收购:Android、YouTube和Keyhole(即谷歌地图的基础)。在追逐Facebook的过程中,谷歌未能成功。不过,通过对DoubleClick和AdMob的收购,谷歌也创造了巨大的价值。
3.遭遇大公司病和外界的强烈竞争
施密特转任谷歌执行董事长。当天晚些时候,他在twitter上发了一条消息“谷歌不再需要被大人每天管着了。”
拉里·佩奇:最伟大的归来与撤退
(2011-2015)
佩奇带着远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回归了谷歌。
谷歌公司拆分重组的同时,佩奇主动让出了CEO的位置,选择自己去负责谷歌X的创新业务(包括自动驾驶、未来实验室等),晋升内部员工桑达·皮猜为公司CEO。他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未来,把更多精力放在维系未来命运的部门。而皮猜作为佩奇的左膀右臂,将承担将已经成熟的产品带向商业上的成功这一使命。
桑达·皮猜:产品经理出身的好好先生
(2015-至今)
▲图片来自谷歌
桑达·皮猜于1972年生于印度金奈。他曾就学于印度理工学院、斯坦福大学、沃顿商学院。毕业后,他加入了麦肯锡公司担任咨询顾问。
1. 战略、执行及创新能力极强
2013年,皮猜接管了Android部门,这个时间点,正是智能手机出货量涨幅最高的几年,Android成为谷歌从PC时代跨越到移动时代的关键,皮猜再一次站到了谷歌的最前线。Chrome是谷歌在PC时代的增量,Android成为了谷歌移动时代的增量。
2. 拥有佩奇稀缺的外交手腕和协作能力
2014年10月,佩奇把搜索、地图、研发、广告产品等核心产品交给了皮猜,皮猜也都交出了漂亮的答卷。
3.作为CEO的领导力仍有待验证
产品-销售-文化,看起来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解法,但最终是不是有用,还有没有其他解法还要留待时间来观察。今天这篇文章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反向梳理,我们相信,更多未来还是由人创造的,这大概就是创业这件事最让人着迷的魅力了。
References:
1)《张勇八年:从淘宝CFO到阿里巴巴CEO》 ,作者 / 李翔,BY 财经天下周刊
2)《98页PPT,看懂阿里、小米、京东、美团的组织架构和战略变迁》,作者 / 倪华,于畅,BY 方正证券
3)《为什么马云没有接班人难题?》,作者 / 谢丽容,BY 财经杂志
4)《马云和他的阿里帝国》作者 / 何加盐,BY何加盐(ID:ihejiayan)
5)《接班马云的为何是张勇?》,BY 燃财经(ID:rancaijing)
6)《阿里造将》,BY 华商韬略(ID: hstl8888)
7)《从销售到订阅,微软改变了商业模式》作者 /潘乱,BY 乱翻书(ID:luanbooks)
8)《历时43年,微软第三任CEO助其重回巅峰》,BY 时序财报
9)《Speaking Truth to Power: Reflections onMy Career at Microsoft》 作者 /James Whittaker ,BY Medium
10)《刷新》作者 / 萨提亚·纳德拉,BY 中信出版集团11)《微软崛起的另一面》作者 / 郝晓茹,BY 西卅廿(ID:xisanian)
12)《帝国反击:纳德拉治下的微软何以突破万亿美元?》,BY 彭博商业周刊,编译 / 36氪
13)《帝国重启:微软十年里的三任CEO》 ,BY 名利场,编译 / 新浪科技
14)《微软CEO鲍尔默谈辞职始末》作者 / Monica Langley ,BY 华尔街日报
15)《透过IBM的历史,看看微软的强大带来了哪些弊端》,作者 / Ben Thompson ,编译 / 网易科技
16)《偶然帝国的发家秘密》,BY 博客中国
17)《How Google is slowing innovation》,作者 / Aytekin Tank,编译 /36氪
18)《千禧年互联网泡沫亲历者:那是人生最戏剧化时刻》,作者 / 刘泓君、编辑 / 宋玮,BY 财经杂志
19)《Microsoft的罗马帝国——浪潮之巅》,作者 / wisejoker
20)《Questions for Microsoft as It Nears aCrossroad》 ,BY 纽约时报
21)《拉里·佩奇的伟大归来》,Nicholas Carlson,Business Insider,翻译:胡轩飞、李学芳、卢茜,BY 醉创业(ID:drunkstartup)
22)《桑达·皮猜:从产品经理到谷歌CEO有多远》,卫夕,BY 卫夕指北(ID:weixizhibei)
23)《Google 调整管理层:押注皮猜意味着什么?》,周恒星,BY 极客公园(ID:geekpark)
24)《去年每天入账25个亿,没错,我就是佩奇》,李根,边策,BY 量子位(ID:QbitAI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