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推这篇文章,缘于朋友的苦恼。
七天长假过了五天,她打来电话,说才刚刚四岁的孩子突然对她讲:妈,我看不见了。随后赶紧带着去医院测视力,才发现因用眼过渡导致视网膜模糊。
好在情况不太严重,医生说多休息眼睛就恢复过来。
为什么才四岁的孩子,为什么会出现用眼过渡了?答案很简单,电子产品惹的祸。就像这位朋友,因为夫妻工作都忙,孩子平常只要在家,陪伴她的不是电视就是手机、平板电脑,小猪佩奇、汪汪队刷个遍,临近半夜也不睡觉,久而久之,便再也放不下。
2018年,在社科院出版的新书《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和阅读初中报告(2017?2018)》中,给出了中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手机使用数据:其中小学生拥有手机的百分比为 64.2%,初中生为 71.3%,高中生为 86.9%。
也就是说,单单是小学生的手机拥有率,就超过6成。
而在所有未成年人中,98.1%是网民,远远高于全中国人口57.7%的网民比例,也就是说,00后几乎全是网民,他们成长于互联网时代,与网络有密不可分的联系。
首先我们要表明一个观点,互联网并非洪水猛兽,说孩子们被手机"废掉"有些危言耸听,但对有些自制力差又缺乏家长引领导管教的孩子来说,手机中五花八门又令人眼花缭乱的虚拟世界,正在以网瘾的名义"废掉"他们。
尤其对大多数留守儿童而言,农村娱乐休闲生活的匮乏,以及家长陪伴与教育的缺失,使手机成为孩子们最大的玩伴,读书学习,上网冲浪,游戏刷屏等等不一而足。十一假期小编回到老家,发现几乎每个孩子都人手一部手机,他们使用手机的多数目的有两个:游戏和追剧,甚至小小年纪就通过直播平台为自己喜欢的主播打赏。
在我们所处的互联网时代,手机已然是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,打电话、社交、了解资讯、工作、购物、生活,离开手机,说寸步难行也不为过。
尽管很多沉迷于手机的孩子,会因此导致近视、颈椎病、高血压等病症,以及自控力、学习力、社交力差的现状,社会舆论对此也探讨无数,但作为成年人,在抱怨孩子整天抱着手机不撒手的同时,是否真正有想过:孩子为什么会沉迷手机?
如果农村留守儿童玩手机成瘾是家长陪伴的缺位与教育的缺失,那么如同本文开头所言的城市孩子呢,为什么依然在手机的世界里忘乎所以?
在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于2019年8月20日发布的《中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政策研究报告》中,引用中国青年网络协会第三次网瘾调查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:我国城市地区14.1%的青少年网民受到网络沉迷的困扰,乡村地区的比率与此接近,整体数字可达3300万。
而据第43次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》显示,截至2018年12月,中国未成年人10岁之前触网比例高达72%,首次触网年龄持续走低;而92.0%的未成年网民均使用手机上网,人数规模高达1.69亿。
是不是触目惊心?我们再来看看未成年人都利用手机网络干什么:未成年网民上网活动非常丰富,排名靠前的主要有利用互联网学习(87.4%)、听音乐(68.1%)、玩游戏(64.2%)、聊天(58.9%)。自制短视频作为新兴娱乐类应用受到未成年人青睐,使用比例达到40.5%。其中,小学生主要是利用网络打游戏和看视频;初中生偏爱网络社交和听音乐;高中生普遍刷微博、逛论坛和网上购物。
学习、听音乐、聊天、玩游戏本没有什么错,错的是孩子们将手机当成了生活中的唯一,当他们发现手机这个虚拟世界比现实更好玩,"沉迷成瘾"便成为事实。
觉得学习枯燥,而游戏中的竞技更有趣;觉得上课无聊,而用手机与同学进行社交更有趣;觉得写作业无趣,而哪怕在手机上听听音乐都有意思的多……那么在这样的境况下,家长们又是怎么做的呢?
因为工作的关系,常常能接触到一些家长,家长会上,他们悄悄在看手机;朋友聚会上,个个低头看手机;甚至在陪孩子上培训班、写作业的时候,也是在看手机。当玩手机成为家长们的常态,孩子们模仿大人,为什么又成了错?
如果一回到家,除了接打重要电话之外不接触手机,而是把更多的时间放在陪孩子玩耍、聊天甚至写作业上;如果在节假日陪孩子去旅游、探索,培养他们更多的兴趣,如自行车赛、打球等;如果在陪孩子写作业的时候而你在看书,始终保持学习的习惯;如果增长自己的见识与学识,在和孩子聊天时让他们有崇拜之情,试问,孩子又怎会沉迷手机?
手机是一个如万花筒般的虚拟世界,身为家长,想让孩子们不沉迷于此,不应该去关上这扇门,让手机背锅所有的罪,而是在现实的世界里,为他们重新打开一扇门,让他们看见趣味,了解人生,坚定信念,学会自律。